本blog推薦使用SafariFirefox瀏覽器以獲得最佳瀏覽效果

2009年10月12日

豬籠草的生長型態概論

    “生長型態”是一個概括的概念,泛指植物生長的外觀狀態。在豬籠草中,大家比較少對於生長型態進行討論,原因可能是許多人認為這個層次的問題並不重要;事實上這種觀念是有調整空間的。因為從生長型態來觀察,可以很明顯的反映植物生長的諸多特性;反面來說,如果只是單純觀察棲地環境,其實並沒有辦法全面了解植物生長的情況。

    生長型態主要是生物特性與環境特性的結合,而不像棲地類型只著重在環境特性(事實上棲地類型是有生物成份的,但生態學上的論述細節在此不談)。舉例來說,同一塊高山森林裡,附生蘭和地生蘭雖然都生長在同ㄧ個棲地類型,但是生長特性大不相同;幾乎很難用相同的方式來種植它們,無論是腐殖質的比例、根部的透氣性甚至光量需求都是天差地別。而在豬籠草也是一樣;了解豬籠草的生長型態,對於栽培上的認知與規劃會事半功倍。

    生長型態的類型可以從植物本身的結構,例如草本、藤本、木本開始談起,ㄧ直到著根方式甚至土壤含石率。說穿了就是ㄧ個植物形態特徵與生態特徵的論述,因此十分複雜。筆者將這些生長型態類型依性質分為幾種類別:形態性質氣候性質土壤性質光照性質。底下會將這些生長型態以豬籠草作說明。

    形態性質簡單來說就是植物結構與生長形態,以豬籠草而言,我們可以從空間因素時間因素來綜合討論。空間因素反映在豬籠草的形態上主要有兩種形態:灌木與藤本(小苗與幼株的部份會在時間因素中討論)。灌木與藤本的區別特徵就是莖部是否能夠直立,能獨力直立的是一般直立性灌木,需稍微依靠周遭物質、或是略微蔓生但仍能直立者,稱為攀緣性灌木。而莖無法直立,且為蔓生者,又可依莖的木質化程度分為草質藤本與木質藤本。

Fig. 1 N. madagascariensis 的成熟植株呈現灌木的狀態,在豬籠草中較少見。

Fig. 2 N. inermis 延伸的枝條攀附在其他植物上,是標準的藤本狀態。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2.0 License, Alfindra Primaldhi.



Fig. 3 N. veitchii 在地上攀爬的狀態,符合藤本的定義:莖無法直立且蔓生。
PD-user-w
    而形態性質從時間因素上來討論,在豬籠草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小苗幼株成株。我們可以將小苗定義在種子萌發後至產生上位籠之前的植株(不產生上下位籠差異的品種如N. campanulata,可以植株的莖節長度與生長速度作為判斷的依據)。在這個階段中,植物的生長速度較為緩慢,也比較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在沒有確認環境就消耗大量的資源急遽生長是有很大風險的;因此在這個階段,植物的目的主要是儲備日後生長的能量而非擴展地盤,以確保下一個生長階段的穩定性。因此模樣看起來不太像是藤蔓植物,反而有點接近大型的草本

    到了幼株的階段時,莖節開始拉長,生長速度開始加快,主莖基部開始木質化;植物準備快速攻城略地擴展地盤,籠蔓也開始表現纏繞支撐的特性。在這個階段植物開始開花,具備繁殖的能力。自植物體基部或其他部位產生的側芽開始呈現較強的生長勢,為了下一個階段的發展進行準備。

    成株時,ㄧ株豬籠草已經具有為數眾多且生長良好的生長點,多數莖都已木質化;生長的情況與速度都相對穩定,即便受到外在的干擾也不容易造成植物的死亡。此時植物可以穩定的提供花粉或是種子,維持區域內的小苗數量,可作為族群穩定與否的判斷依據之一。

    當我們對於形態性質有粗淺的認識後,基本上對於栽培空間的掌握會有一定的概念;不同生長階段的生長速度和特性也能作為栽培策略的依據。然而比較重要的栽培變因會與氣候性質土壤性質光照性質相關,後續會再針對這些生長型態進行論述。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