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blog推薦使用SafariFirefox瀏覽器以獲得最佳瀏覽效果

2009年10月19日

豬籠草的生長型態-氣候性質篇(上)

    豬籠草的生長型態中,氣候性質是各位最熟悉的一個,因為所謂的低地種或是高地種,基本上是依據這個性質來區分的;先前在“淺談豬籠草的分類”中有提到高低地種的分類部份,有興趣的請自行延伸閱讀。當然,氣候性質並不是用這樣的分類方法就可以完全表達;主要的氣候性質可以再細分為溫度特性濕度特性降雨特性等等,而隱藏在這些特性之上的一個重要變因叫做季節特性

季節特性--熱帶雨林氣候與熱帶季風氣候
    如各位所熟知的,豬籠草的分布中心在東南亞一帶,以赤道為基準向南延伸至澳洲北部,向北可達印度東北部小區域與中國兩廣一帶。從氣候帶來談,基本上都屬於熱帶氣候,也就是最冷月均溫高於攝氏18度;但實際上某些地區的最低溫度會低於這個均溫,也就是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的區域,主要是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中部以北至菲律賓群島北區ㄧ帶(國中地理很好的人,說南亞季風區你應該就知道了;另外澳洲北部也是類似的氣候)。由於冬季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平地氣溫有可能驟降且低於攝氏18度。其他豬籠草分布的地區,就是熱帶雨林氣候(或稱赤道多雨氣候)。

    而氣候帶的區別會導致最低溫度有明顯差異外,在降雨特性以及乾溼季的情形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討論氣候性質時,實際上應該要把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雨林氣候分開考慮。(註:香港一地事實上已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但由於差異較小暫不討論。)

溫度特性--變因、性質與假說
    首先我們要來談溫度特性的變因與性質。溫度特性的變因最主要的就是海拔高度,而性質則可以從季節變化日夜溫差棲地環境來探討。海拔高度與氣溫變化的關係各位從國中就學過了,也就是海拔上升100公尺,氣溫會下降攝氏0.6~1度(視空氣含水量而定),在此不做多餘的論述。在Sabah的東南亞第一高峰-- Mt. Kinabalu海拔可達四千公尺,在前往公園總部的山路上十分的涼爽,與平地的悶熱落差很大。

    而溫度在季節變化上的性質,在熱帶雨林氣候,幾乎沒有明顯的差異;但在熱帶季風氣候,除了冬季會受季風影響,最低溫可能會低於攝氏18度以外,旱季、雨季與熱季的不同也有些微的差異。由這樣的差異可以推論出一個假說:生長於熱帶季風氣候的豬籠草,其忍受溫度變化的能力較生長於熱帶雨林氣候的豬籠草為高。例如分布在菲律賓群島北區的N. ventricosa ,其溫度容忍範圍較廣,成為許多交種的親本選擇。

    而從前述假說可以衍生出其他的問題,例如跨氣候帶生長的物種應如何評估其溫度容忍範圍?或者只生長於熱帶雨林氣候跨海拔的物種,其忍受溫度變化的特性是否會較特殊?這個部份筆者暫時不打算在此論述,除了變因太多之外,還需進行相當數量的物種觀察,短時間內應無法得到比較肯定的結論。對這個命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自己作一些功課。

    而日夜溫差主要會與海拔高度呈現正相關,也就是海拔越高,日夜溫差越明顯;這與輻射熱的散失有關係,在此也不多做論述。某些地形可能會有經常性午後雷陣雨的發生,這些地區的日夜溫差又會較其他地區稍高;之後在降雨特性的部份會再提到。另外日照長度與日夜溫差也有相關,但主要的豬籠草生長地區屬於低緯度帶,日夜長度差異可能不構成顯著的影響。而下面所談的棲地環境也會對日夜溫差有相當的影響。

    那麼棲地環境和溫度的性質有什麼關係?如果我們把複雜的棲地類型簡化為森林、灌叢與開闊地,就比較容易說明。由於鬱閉程度的不同,空氣流通的情形也不一樣,原則上森林散熱最慢,灌叢次之,開闊地最快。然而日照時,增溫效果卻又有差別;森林底層自然接收到的光量較低,因此升溫較慢,而灌叢與開闊地則快了許多。簡單來說,溫度的變化速度和範圍都有所不同;若再加上水分與土壤性質的考量,差異可能會更大。由於棲地環境相當複雜,實際並不像前示例如此單純,因此暫時概括談論至此。

    回過頭來從棲地環境談日夜溫差,由於溫度變化範圍不同,造成開闊地的日夜溫差會較灌叢與森林為大;再細究下去,在植被冠層生長的豬籠草,日夜溫差也會比土壤表層來的大。而同時由於輻射熱的散失特性,海拔越高,這樣的影響也會越顯著;這也是為何要將海拔高度作為變因來談的原因。談論至此,已將氣候性質的季節特性與溫度特性作了說明;之後會再針對濕度特性與降雨特性另外討論。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