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度特性--空氣濕度與土壤濕度
基本上這個特性是所有豬籠草栽培者相當重視的,也因此對於這個特性的認知格外顯得重要。濕度特性可以再區分成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來談,而兩者所謂的“濕度”概念上有所不同;空氣濕度一般來說是指相對濕度,而土壤濕度通常是以含水率來表示。而在台灣,無雨時室外的相對濕度大約是50%-70%,其實是相當高的;至於為何在室外種植豬籠草需要擔心濕度不夠呢?事實上並不是所謂的“濕度不夠”,而是植物水分處於持續流失的狀態。空氣流通程度、光照強度、週遭植生密集程度與灌溉方式都可能會影響到空氣中的水氣來去,也就是濕度的來源與流失的問題;這個與栽培相關的議題會另外以專文討論。
空氣濕度在自然環境中受到空氣流通程度與蒸散作用程度的影響為主;前者造成了水氣的流失,後者提供了水氣的來源。當然,整體空氣的背景水氣含量會與相鄰水體及降雨特性相關連,也就是建立在地形和氣候的基礎上;而這裡我們只談微地形與棲地環境的影響。
空氣流通程度是如何受微地形影響呢?基本上如果有爬過一些山的人應該有這樣的經驗:有的時候可能一整段路都十分悶熱,突然轉個彎卻發現風大得嚇人;這就是微地形作用的結果。實際上微地形的影響作用十分複雜,很難去做一個概括性的論述;像這種變因除非走訪過許多原生族群,否則不容易客觀評估,因此這個部份恐怕必須暫時保留。但必須要提到的是,由潮濕區域如溪谷方向來的風,並不一定會造成水氣的喪失,甚至可能帶來飽和水氣(也就是背景水氣含量很高);但多數情況下,空氣流通長期造成的效應會傾向於水氣的流失。而棲地環境對於空氣流通程度的影響,基本上就是看阻擋空氣流動物體的多寡;例如森林會比開闊地的流動來得小。
而蒸散作用程度與植物周圍的伴生植物有關,原則上伴生植物的數量越多、密度越高,區域內的水氣來源就越充足;反之亦同。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理解,其實空氣濕度基本上就是棲地環境分類的一個指標,轉來轉去都是在說同一件事情:植群類型。而綜合空氣濕度的部份,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概念:
空氣濕度=背景空氣濕度+區域水氣(來源 - 流失)
空氣濕度=地形與氣候+棲地環境與微地形作用
而在栽培上關於濕度的議題,如前所述會再以專文討論。
土壤濕度原則上這裡只粗淺的提到不同土壤基質與微地形會影響土壤含水率;前者如介質的顆粒大小或含石率,後者如谷地與坡緣的差異。而與土壤濕度間接相關的還有著根特性等等,這些都會在之後的主題:土壤性質詳細來談。
降雨特性--降雨頻度與假說
降雨的主要特性就是降雨頻度與降雨強度;至於雨水原則上差異沒有想像中的大,在此不討論。降雨頻度越高,表示越常下雨,兩次降雨間的時間較短;頻度越低則相反。這會影響到濕度變化的程度,無論空氣濕度或土壤濕度都是一樣;越常下雨,濕度變化的程度自然比較小,相反的兩次下雨的間隔時間越長,由濕到乾的程度就會越大。換言之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假說:豬籠草生長環境的降雨頻度越低,其對於濕度變化程度的忍受能力越大。由於氣候特性的關係,熱帶季風氣候的降雨頻度一般而言較熱帶雨林氣候為低(依不同地形可能會有獨特於氣候帶的降雨特性),會有比較明顯的乾季;因此如同先前在溫度特性中所提到的假說,以氣候帶作為概括判斷濕度變化忍受能力也許是可行的,但是由於濕度與溫度相比變因多太多了,因此依氣候帶縱觀豬籠草種類是否能夠觀察出這樣的特性?筆者持保留的態度;但還是提出這樣的說法供各位參考。
而降雨強度對植物的影響較小,除非大到把植物打受傷或是造成山崩土石流的暴雨,其他程度的降雨原則上對豬籠草的生長不至於會有顯著的差異。否則大雨的地區所生長的豬籠草若是種在家裡,每天都要拿水管沖它才會順利成長的話,那也真夠累人的了。
關於氣候性質至此告一段落,之後會進入土壤性質的討論;而土壤性質對於栽培豬籠草的重要性相對來說高了許多,因為它關係到栽培介質的使用與灌溉方式的評估。更深入的部份就留待土壤性質的介紹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