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在鹿沼土上乾乾淨淨的N. campanulata,看似很簡潔但對植物而言不見得是好事。
首先,以一個略微封閉的系統來談,我們可以將共栽分為兩大類:種在旁邊跟種在一起的(請別取笑這麼白話的分類稱呼,因為實在沒有比這更容易懂的說法了)。有許多人的小花園不只栽培豬籠草,可能還會有其他的植物;例如一些溼生植物或是蕨類、蘭花等等。當栽培空間充滿植物時,蒸散作用的水汽來源增加,空氣濕度自然就會提升(除非有人很喜歡把仙人掌跟豬籠草放在一起);而該空間的空氣流通程度較低時更為明顯。當然我們也可以種植滿滿的豬籠草,不過這也許需要一段時間的品種蒐集才能辦到,不然滿滿都是同一種豬籠草似乎有些無趣。
N. rafflesiana 與苔蘚植物及小藍兔狸藻旺盛的生長在一起(介質為泥炭土混珍珠石)。
而通常在豬籠草的盆栽中,一般人會“允許”苔蘚植物的生長,例如大家口中的活水苔或是其他不知名卻又莫名其妙長出來的苔蘚。而大家也樂見所謂的“環境指標生物”(雖然不該用在此處,不過大家都這麼用,那就將錯就錯吧)生長良好,所以這些東西就被留了下來。也有些人像筆者一樣會把其他的植物和豬籠草種在一起(如上圖)。
那麼,盆子裡有沒有這些植物,跟豬籠草的生長有關嗎?理論上,只要系統中有其他植物生長,那麼土壤(栽培介質)中的養分流向就會有差異。例如經常施用液肥的話,液肥的養分就會被其他植物吸收掉一部份;豬籠草根部所接觸的營養鹽濃度就會比施用的濃度還要略微偏低。還有其他巨量或微量元素的競合結果,可能對豬籠草有益或有害;這需要實驗來加以證明。但基本上只要生長勢不會強過豬籠草,是不至於產生嚴重影響的。
其實以豬籠草的原生環境而言,是需要許多其他的植物“作掩護”的;無論陽光、土壤、空氣濕度等調節,都不單只靠豬籠草“長對地方”就能解決,還得依靠許多伴生植物才能達到最佳狀態,而這也是一般來說豬籠草單獨栽植的生長狀態略差於群聚栽植的可能原因之一。對栽培技術有興趣的朋友,也許可以再深入研究這個議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