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blog推薦使用SafariFirefox瀏覽器以獲得最佳瀏覽效果

2009年12月21日

豬籠草栽培的迷思之ㄧ

    自從開始栽培豬籠草之後,發現台灣人的性格十分純樸:從來不會質疑所謂權威性的說法。每每聽到有朋友跟我反應:「我的豬籠草照著人家說的種還是種不好......」,問了問栽培情況才知道,所謂的栽培教條害死了一堆人(豬)。

    也許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這些栽培教條各自有其用意;但從植物的角度來說,許多教條根本上就違反或是妨礙了植物生長發育的原理,如果不深入思考改進或是掌握重點,那麼豬籠草栽培觀念和現實之間的落差就有可能造成一些栽培者的挫折。以下討論豬籠草栽培的一些迷思,希望能夠讓大家重新檢視問題的根源。

迷思ㄧ:豬籠草一買回家不可以馬上移植,要等它適應環境後才可以。
    筆者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是從一位熱衷食蟲植物的學妹聽來的,一開始筆者自己也認為這樣的說法非常合理;直到後來發現,每次帶回去的豬籠草因為手癢總是當天就換盆(連N. campanulata 以及號稱極度不耐移植的N. northiana 也不例外),可是依然活潑健壯,就沒把這個說法放在心上(特別提醒,筆者的所有食蟲植物都在室內簡易溫室內栽培)。倒是有ㄧ盆懶得換盆的虎克(N. x hookeriana),慢慢進入了衰弱的狀態,葉子發黃,生氣不再。

    原因是甚麼呢?從外面買回來的食蟲植物,介質不是水苔就是泥碳土;基本上筆者這裡全都使用腰水法灌溉,因此這種易腐爛的栽培介質不更換的話,是會影響到植物的生長的。換了栽培介質以後,可憐的小虎克就漸漸恢復生長。

    這個教條有兩件值得討論的事情,ㄧ個是「移植」,ㄧ個是「適應環境」。

    傳統上認為不適合馬上移植的主要原因,是擔心植株本身的根系發育不良,貿然移植會有風險;尤其是扦插植株多有這種問題:外觀上生長狀況尚可,實際上卻未發根。但若是栽培介質的狀況並不適合根部生長,那麼不移植對植物的根部生長並不會有任何幫助。在氣溫較低或日夜溫差較大的地區以及使用定時灑水灌溉的方式來說,栽培介質的腐敗情形可能會較緩慢而輕微;而高氣溫長時間腰水的灌溉方式會使介質更容易腐敗,且微生物代謝分解的有機物亦沒有消耗的管道(以非大量流動性的腰水法而言),對豬籠草的根部來說應是難以忍受的。
  
    因此針對移植的部份筆者下一個簡單的結論:只要在溫度濕度與光照穩定且合適的栽培環境下,對於具有正常根系的植物而言,移植的風險性非常低。
    當然,移植的必要性、如何移植與栽培介質的更新選擇又是另外一件事了。Csyin 有圖文並茂的文章分享他的換盆經驗,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延伸閱讀:替豬籠草更換栽培介質

環境適應?空氣濕度、光照與溫度
    另外提到環境的適應,基本上只有空氣濕度、光照和溫度的問題比較重要。從低濕度環境移入高濕度環境,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問題;若是顛倒過來,就會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了。一般來說,台灣的”水泥叢林“環境濕度會比較低,因此在都會區的戶外環境只要空氣流動良好,對豬籠草而言都會是個挑戰。只要失去水分的速度大過於補充水分的速度,災難就會發生了;然而補充水分的速度並不單單依靠栽培者的灌溉,植物根部本身的水分運輸能力才是最關鍵的因素。而裝設有擋風設備、空氣流通較差的陽台或是室內簡易溫室,甚至如許多人使用但其實有問題的套戴悶養方式,多少都可以降低失去水分的速度;因此在空氣濕度上的適應,基本上只要保持“沒有風”,在台灣不須擔心空氣濕度過低會造成植物致命性的傷害。(日後再談瓶子發育上“可能的”濕度問題。)

    而光照的部份,基本上沒有所謂適應不良的問題。由低光照環境移入高光照環境、或是高光照環境移入低光照環境的影響基本上需要一定的時間才會觀察得到。例如晒傷、葉面長班或是發育受影響等狀況,有的時候並不一定是適應上的問題,而是植物本身對於環境的承受程度。例如筆者的N. rafflesiana 放在高光量的室內溫室環境,同環境的N. sp. Phanga Nga 卻依然能夠正常生長,瓶子越結越大,但N. rafflesiana 卻葉片泛紅長班,葉子和瓶子越長越小;這就已經不是適應不良的問題,而是植物本質上無法承受如此的光照了。無論你如何循序漸進,那株植物在該生長階段也不可能在那種光量下正常的生長(不同的生長階段可能有不同的環境耐受性,這和整體的代謝條件有關,但不應該當作“適應”來討論),充其量就是苟延殘喘而已。如果這種情況要說是適應不良,筆者覺得無法適應可能才是比較適合的說法。至於丟到大太陽底下晒死了要說是光照適應不良?筆者認為可能會是前段的濕度適應問題或是接下去要談的溫度適應問題才是主因。

    溫度適應的部份其實很有爭議,有許多人認為植物對於溫度的忍受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馴化”的,但不贊同的聲音也很多。筆者認為,以生物學的角度而言,馴化就跟溫水煮青蛙一樣:總而言之不是適合生長的環境;即便苟延殘喘,也不應該認為“植物被馴化了”。以生物學上的人為馴化概念而言,其實包含了選種或育種;例如日本的某些稻米品種可以耐低溫,的確是人為馴化的,但是卻可能是十幾二十代挑選耐寒的子代育種後所得到的結果。要說豬籠草在短短一代被馴化,還不如說該個體具有“超越一般的耐受性”,具有育種的價值。

    同樣的,溫度如果不適合豬籠草生長,也會需要一小段時間才會發現。太冷時,植物通常會停止生長或生長緩慢,超過可以忍受的程度就會凍傷或凍死。太熱時(對某些高地種而言,日夜溫差太小也會有這樣的情況),植物通常會生長緩慢,葉型變得比正常更細長,葉面積與長度及籠子也會變小,環境若沒有改善最後就會熱衰竭而死。基本上台灣只有在夏季與冬季的極端溫度會需要考量溫度適應的問題,而生長在不同環境的豬籠草也有各自的溫度區間。保持攝氏25度並不會讓任何豬籠草在一週內因為溫度的原因而死,這是由於溫度主要是影響代謝上的機制,過高的溫度會讓豬籠草過度消耗能量而死,而過低的溫度只是讓代謝變得緩慢而已。除非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造成豬籠草的組織壞死,否則代謝上的影響都需要一段時間才會顯現出來。

    以上所談的重點是:只要是合適的環境,就沒有所謂的適應問題。如果您堅持要把豬籠草種在不適合的環境,那筆者只能說:祝你好運。一般人把豬籠草買回家,並不會為了它加蓋溫室或是簡易室內溫室細心照料,最多就是和蘭花或鹿角蕨之類濕度需求較高的物種擺在一起;因此所謂的“豬籠草需要適應環境”指的是與合適環境有落差的情況,例如風很大的陽台或是曬太陽的芭樂園裡。如果要在這樣的場合種植,相信也只有少數環境耐受性高的種類有辦法應付主人的任性。提出”適應環境“這件事是要提醒大家,豬籠草並不是隨便丟隨便長的東西;而且提供合適的環境是栽培豬籠草的最基本,因為就算環境合適,也不代表豬籠草就不會有其它的問題。換言之,如果沒有辦法提供合適的環境,那還種什麼呢?至於環境適應的真相,坦白說就是植物的根系發育;如果根系發育好,濕度稍微低一些也不至於影響生長。如果根系很少或發育不良,只有一點點風照樣枯萎給你看。所以請各位思考一下這些“規定”背後的真實含意吧!

8 意見:

smokeworm 提到...

很棒的見解!! ^^
基本上我也是一入手就馬上更換自己所習慣用的介質...這跟個人管理的習慣有很大的關係...養了幾年豬,慢慢覺得介質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大,一些早期認為對豬是contraindication的介質也被我拿來添加(一部分是因為懶啦!有時沒時間去添購習慣的介質,手邊拿到什麼就用什麼...:P),目前有些也沒什麼大問題出現,反而國外一些人習慣用的介質我用起來並不順手,倒損失了一些豬...
不過我個人的習慣是換完介質後會先擺放在高濕度的環境,再視情況移出...畢竟有些是得來不易的呀! ^^

小愛 提到...

我覺得如果有健全的根系,其實豬籠草可以種在風大的地方....

我家陽臺~~永遠有約電扇強大的風在吹..
除了剛從仟插床移出來尚未適應的之外~~
大家都有瓶子拉~~只是大小可能就比較迷你摟~

kai-tw 提到...

基本上"個人"認為介質的使用與所在的環境跟管理方式~ 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以台灣的南部來說~~
不是一樣在南部用相同的介質調配就不會出問題...
環境跟管理方式就會出現極大差異
有的腰水有的水族箱有的露天有的有噴霧~~
以上常見的各種管理方式~~
我相信介質都使用相同一種會出事~~~
要依自己需求找出適合自己的調配方式這也是需要時間去研究的~~
期待您有公多資訊發佈

pei 提到...

我也想提出一個經驗
我覺得適應環境除了根系發展外
還有葉片的變化

自己最近買了米蘭達一株
想說是好長的品種
就直接丟在陽光下(高樓,風大)
可能之前的飼主日照沒這麼多
後來新長出來的葉片含蠟質似乎比較多(很亮,防水)
所以葉片的更替也會幫助減少水分散失
達到適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