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blog推薦使用SafariFirefox瀏覽器以獲得最佳瀏覽效果

2009年9月7日

豬籠草種子活性的猜想

    之前對於豬籠草種子移芽已經做了一些介紹。這批豬籠草種子在收集的時候果莢已經裂開ㄧ陣子了,再加上取得後大約經過五週才開始播種,根據台灣網路上的說法算是拖得有點久,很可能會得到萌發率過低的結果。不過實際觀察的情況,目前粗估萌發率約7成;筆者開始懷疑,豬籠草種子的新鮮度與萌發率之間的關聯性。

    在植物界裡,的確有許多難以保存的種子。有的太乾會死、太溼會死、太冷會死、太熱會死、光亮會死、陰暗會死......,豬籠草的種子若是難以保存絕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造成種子胚失去活性而無法萌發的主要原因為何?似乎沒有定論。所以「趁種子還新鮮的時候趕快播種」是提升發芽率最簡單的方式;而以結果論,「不新鮮的豬籠草種子發芽率很低」的說法便廣為流傳。其實「未妥善保存的豬籠草種子發芽率很低」才是比較符合事實的說法。

    那麼豬籠草種子應該如何保存?根據食蟲植物記引用的說法,似乎一般認為只有幾個星期的保存期限而已,也並沒有建議任何的保存方式。而種子無法萌發通常是兩種情形:胚已死亡或是胚在不良環境被活化而無法成長,換句話說就是被逼死的。其實我們可以從豬籠草種子喜好的萌發環境來反推如何延長豬籠草種子的活性。

    如同一般人所知道的,豬籠草種子需要光亮的環境才會萌發,也就是所謂陽性物種的種子;背後的生化機制是與光敏素有關,有興趣者可參考植物生理的資料,在此不細談。當種子被告知光線是合適的環境時且濕度達到一定水準,胚即會開始活化而準備發芽;此時若是沒有播種,提供充足的空氣與水份,胚就會窒息或是乾死,種子也就死亡了。而低溫也會造成一些低地豬籠草的種子死亡。(請參考食蟲植物記

    筆者的這批種子收集時以夾練袋密封,內部沒有多餘的空氣;到播種之前從未開啓,一直都在室溫下保存,且保持於數層報紙的覆蓋中,無光線的照射。筆者猜想這可能是已開啓的果莢種子放置五週後活性並未大量喪失的原因之一。而因為沒有對照組,所以也無法驗證這樣猜想的比較基準與差異顯著與否,只能說是一個根據種子發芽原理的假設。

    種子的長期保存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筆者也不敢說自己的保存方式是正確且有效的。但是以種子萌發的需求而言,避光應該是一個基本延長豬籠草種子活性的方法。至於能延長多久?基於豬籠草種子的稀有性,鮮少有人會想拿來作實驗吧?也許得等到豬籠草種子較為普遍了才有機會印證了。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