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blog推薦使用SafariFirefox瀏覽器以獲得最佳瀏覽效果

2010年4月16日

2010食蟲植物春季交流會

    本次交流會邀請了夏洛特來演講,得到了一些啓發。

    其實與其說是演講,還不如說是分享了Exotica Plant(EP)的栽培方式與經驗,以及相關的一些概念;這的確是在台灣的我們需要借鏡的地方。國外的豬籠草栽培之所以能成為小型產業,有其獨到之處;但最主要的關鍵,還是在於育種上。

    根據夏洛特的說法,目前台灣較常聽聞的兩大國外豬籠草商:Borneo Exotics(BE)以及EP,有些原種的源頭其實是來自於德國老牌的豬籠草商Wistuba;而BE 和EP 也是持續在開拓新的種源,但是EP 似乎花了相當大的心力在育種之上。

    由此觀之,台灣若是想要發展相關產業,其實本地累積的種源已有一定基礎;但是在育種這方面,觀念與知識上似乎落後了許多。例如N. hamata 的利齒特徵遺傳表現相當弱,跟大部份的種類雜交幾乎都無法表現出來;而N. macrophylla 的利齒則表現較明顯,因此目前大多是用N. macrophylla 來嘗試作出利齒。

    或者像是N.mirabilis var. echinostoma 雖然具有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寬唇特徵,但是由於瓶子的維持時間很短,大約僅有三週;同時這個特徵的遺傳性狀也相當強,因此EP 並不認為這樣的原種適合拿來作交種,而是採取N. truncata N. lowii 等硬革質瓶身以延長觀賞時間(增加觀賞價值)的實際考量為優先,嘗試做出更有特色的交種。當台灣的愛好者還處於幻想誰跟誰交配會如何如何時,殊不知國外的豬籠草育種已經走到相當實際的程度了。

    而關於EP 的栽培環境,基本上是採取溫室栽培,與外在環境相對隔絕;因為如此穩定的栽培環境才能將豬籠草的成長速度提升到一定水準,甚至還包括了緩效性肥料的施用、暖氣及冷卻水牆、灌流灌溉系統等等措施。反觀台灣某栽培場的環境,基本上就是大塑膠袋(尼龍溫室棚)包小塑膠袋(去根植株悶養恢復),使得植物的生長維持在一個詭異的狀況(基本上就是等著被買走而已)。當然目的與成本的考量會有不同的做法,但是這也看出了,台灣離豬籠草專業栽培與育種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在演講後提問時,有個有趣的議題:豬籠草雜交子代的表現究竟比較接近母本還是父本?答案是:原則上第一子代接近母本的成份較大,但第二子代以後就不一定了。這是需要看過相當多明確的交配種才有辦法做出的結論,而這也提供了一些育種的思考方向。

0 意見: